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簡單即是美」,跟「很潮」的關係是什麼?

我忍不住了
 
「簡單即是美」,跟「很潮」的關係是什麼?
 
「古人寫字需用刀刻在竹筒上,因此『惜字如金』」→這句話的意思是文言文的簡練是因為古人寫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筒上,因為覺得寫字很辛苦,所以寫少一點?
 
簡單很美很好,但文句邏輯不通實在是很傷腦筋。
 
簡單有簡單的美,不代表其他方式的表達不美。
 
「逸馬殺犬於道」,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一匹馬殺了一隻狗,但卻無法知道好好的一隻狗為什麼會被馬殺了,狗不會跑嗎?我倒是覺得學生的描述比較有畫面──那隻狗應該是趴在路中間來不及跑所以被踩死了。「逸馬殺犬於道」雖然簡單,但就看不出這個畫面。
 
我也覺得某些古文很好,但這跟「做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的」是什麼關係?
 
(我完全沒打算加入戰局,因為國語文教育實在太多東西可以好好討論。但這篇我實在忍不住,唉唷威呀)



相關新聞: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從日常書寫到思考寫作」寫作工作坊(臺東)--額滿

最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準備即將開課的寫作工作坊。我想大人跟小孩最大的差別在,小孩是不想寫,而大人因為已經沒有人逼他寫,所以沒有不想寫的問題,他的問題變成是想寫卻不知道該怎麼寫。
 
想寫卻不知道該怎麼寫,怎麼寫才能將自己想要說的表達清楚,這是我對這個寫作工作坊一開始的想法──我希望可以透過書寫理清自己的想法,進而與他人溝通。但最近我又發現,在「想清楚」之前,在「溝通」之前,還是要先回到自己本身。
 
寫法不是寫作最重要的重點,重點是在我們自身怎麼觀看、感受這個世界。先不談表達,先不談溝通,我們先試著讓寫作陪著我們觀看自己與世界,之後再進到思考、溝通的層面。
 
還是一句話:「寫,不是為了越寫越好。」如果寫不是為了越寫越好,那是為了什麼?這也是我想透過這個工作坊,陪著大家感受和思考的事。

 
◆ 對象:
想要感受寫作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的人,平日沒有寫作習慣也沒有關係。

◆ 進行方式:
工作坊主要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我稱它為不思考的自由書寫,重在對外界的觀察與自身內心的感受;第二階段我們將透過對話討論的方式,進行主題式的思考寫作。

每堂課輔以散文、詩、或評論文章,作為寫作的引導和主題討論。

由於課程內容相互連貫,所以無法單堂選課或中途加入。缺課也無法補課,但我會提供當天課程資料作為參考。報名前請仔細確認上課時間。

◆ 帶領人:
廖瞇。曾任記者、文字編輯。2011年開始寫詩;作品發表於《衛生紙+》、《字花》;多次擔任「臺北詩歌節」活動講師或與談人。詩集《沒用的東西》,曾獲台灣文學館好書推薦。

2013年移居至台東鹿野,開始偏鄉小學的社團寫作課。今年是第一次帶領大人的寫作工作坊。

專欄:「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 https://sosreader.com/project/youcanwrite/

◆ 上課地點:臺東晃晃書店

◆ 上課時間:週日下午1:30—4:00,共四週

一、9/10(日)
二、9/17(日)
三、9/24(日)
四、10/1(日)

◆ 費用:1400元。另外,參與學員低消一杯飲料,以回饋晃晃提供場地

(欲報名者請臉書私訊廖瞇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分類

菜是植物
雞是動物

菜是食物
雞也是食物


小氣泡們

水裡面有許多小氣泡
它們黏在透明的壺的底部
它們安安靜靜
好像一直會在那裡
但我知道
如果我去動它
那些氣泡們就會消失了
 
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
一隻手提起壺提起了它
我的心也被提了起來
 
當壺被放回原來的位子
小氣泡們有些消失了
有些還在
 
還在的那些是不是原來的小氣泡呢?
我不知道
它們長得實在是太像了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講也沒有用,不想講了」──與媽媽的對話練習

「不要覺得用錢賺錢就是不對的事。又不是叫你要投機、牟取暴利。錢一直放在銀行會變薄,你現在一百萬十年後搞不好變成二十萬。只是跟你說定期定額的投資,比如印度現在在發展,你投資印度,這樣也是幫助他們發展啊。」
 
「我沒有說那樣不對。畢竟對投資這件事我沒有全盤的了解,所以我不會說它不對。其實我覺得要搞清楚『投資』這件事很難,我的意思是要真的搞懂自己所投資的標地究竟是透過什麼方式賺錢,我的意思是,做了哪些事賺錢,所做的事我都認同嗎?這太難了,我覺得很難真的做到全部了解。可是錢是怎麼賺來的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所以投資對我來說太難了。」
 
「那是因為你不想去了解。投資理財是很基本的基本。我覺得你後來越來越偏了,你們那種想法是不對的、不正確的;要是每個人都跟你們一樣,大家都不投資不消費,大家都不用做生意了,經濟要怎麼發展?」
 
(我聽到她說不對、不正確的之後,在準備說話之前,我深吸了一口氣)
 
「我承認我現在比較偏,在大眾裡屬於少數,也確實偏往某個方向。所以你可以說我們極端,但請不要說我們不對……」
 
(講到這裡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眼睛亮一下下)
 
「你可以不認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可不可以不要說我們這樣不正確、不對……。我知道你的擔心,也明白我們的想法你可能不太能理解,但我們只是選擇一種跟大家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沒有影響到別人吧?我的意思是應該沒有對別人造成什麼壞的影響。」
 
「你剛剛說如果大家都跟我們一樣……其實不會,我們是少數,大家不可能都跟我們一樣啦……」
 
(我放在心裡沒說出口的是,如果大家真的都跟我們一樣,經濟不發展的社會一定會比較差嗎?但我沒有講,因為講了好像媽媽可能會預設我覺得那樣比較好,但其實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會比較好,還是比較差。所以我沒說出來,因為那已經超過我跟媽媽可以討論的範圍了。)
 
「我知道要請你真的放心很難,因為你的角色是媽媽。你昨天說『講也沒有用,不想講了。』如果有用的意思是要別人聽自己的,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那可能真的都不用講了,因為可能都沒有用。」
 
「如果沒有用就不要講,那以後我們就都不要講話好了。」(我這句話是帶著開玩笑的口氣說。)
 
「像我現在講這麼多,你也不會因此就認同我啊!我雖然也很希望你可以認同,但我講這些不是『為了』要讓你認同,只是想要讓你了解。就像我也沒有非常認同你的某些想法,但是我瞭解了。」
 
(當媽媽說「講也沒有用,不想講了」時候,不是真的不想講,因為媽媽後來講很多。原來所謂的「言外之意」就是這個意思。)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引起對立的,並不是不同的立場,而是表達的方式與態度。

我一直都不喜歡「辯論」。因為辯論是踩住自己的立場,以說服對方、或辯「贏」對方為目的。已經預設「我」就是對的,就是好的,所有我提出的意見、證據、數據,都是為了要駁倒對方。

這樣並不會有所謂的真理越辯越明,只有越辯越對立。

我認為有意義的討論不是各說各話,互揭對方缺點,而是在信任基礎下,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彼此提問;不清楚或不認同的點努力提問,直到對方說清楚為止。如果如此,雙方彼此的差異將擴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然而「彼此信任」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最近我越來越覺得引起對立的,並不是彼此不同的立場,而是表達的方式與態度。特別是在臉書上的表達。因為我並不在你面前說話,你也不在我面前說話;我不真的認識你,你也不真的認識我。你說話時不用顧到我的感受,我也不用顧到你的感受,但如此一來我們真的都更能說「真話」嗎?這個「真話」真的幫助了彼此的理解嗎?

當然人都有情緒,說話也不是都用來彼此理解。但是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是想要好好討論議題的話,那麼不攻擊的說、不以對方立場為原罪的說,才真的有討論的可能。

前幾天因為全台大停電的緣故,我突然好奇支持核電的人會怎麼說。我去到兩個地方看,我突然發現,原來在同溫層講話是這個樣子──別人都是理盲、都是笨蛋,都是逃避現實的人。支持核電者說那些廢核的人用愛就可以發電,主張廢核的人認為支持核電的人始終在相信安全神話,但其實兩邊都沒有那麼簡單。

當然我可以理解,因為在同溫層內可以放心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且多半嘴砲。但看在「外人」眼裡會有一種「你們這群人怎麼都……」的感覺。

所以我突然想通一件事,不要因為那些言論就對那些人下結論,因為有些言論不是講來討論的,是講來爽的。如果只單看那些講爽的言論,容易把對方的說法簡化成「那些人都以為重啟核電就沒問題了」或「那些人以為他們用愛就可以發電了」,但其實兩邊也不乏一些可能的實質意見,卻被預設的立場給淹沒了。

今天這篇我無法以實質意見進行討論,一方面是我不夠專業,另方面是我更想說的是「態度」。因為我發現,人們除了預設了對方的立場,自己通常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強化自身立場,但那個強化無益於讓對方理解自己,只是更鞏固了自己的牆。

最後,關於能源這件事,不該是只支持某種能源或反對某種能源吧(我相信兩邊的專業者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真正該監督的是政府的能源政策(廢話,這個他們當然知道)。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我自己看的。


沒上學的那天 01

國中的某一天,早上起床時我突然決定今天不去上學了。我沒有特別早起也沒有特別晚起,我換好制服,從衣櫃拿了便服,塞進書包裡,又拿了一個帆布袋,也塞進書包裡。我打定主意今天不去上學,但我也沒有特別要去哪裡;我走去學校對面的文化中心,在廁所裡把制服換了下來。
 
現在想來,國中生就算換了便服,但上學日在外邊遊蕩,應該還是很引人注目。不過那時候我沒想很多,我換好便服,把書包什麼的塞進準備好的帆布袋,在文化中心長廊的一個平台坐了下來。坐下來時我鬆了一口氣,然後看看四周,那個時間沒有太多人在長廊那邊。
 
我背靠在大石柱邊,雙腿平平的擺著。我拿出一本書,忘了是什麼書,不過當然不是課本。文化中心的長廊總是有涼風,我覺得很舒服。
 
那時候是夏天。我還記得那天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粉色帶著黃白條紋和方塊的上衣,鬆鬆的,質料很薄;短褲。那時候我國一,國一下學期五月。
 
不上學的時間過得很慢,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心理時間。我聽著對面學校的鐘聲,啊上課了,同學應該發現我沒去上課,老師應該也發現了,不過只是一天而已沒有關係,只要隔天掰個理由說生病就好了。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自動人(二)

他每天自動開機
自動滑手機按讚
他無法關機
因為關機需要手動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創造力(二)

他看著那座垃圾山
覺得自己真是有創造力

他看著灰色的空氣
覺得自己真是有創造力

他看著那群被訓練成機器人的人
覺得自己真是有創造力

他看著他的小孩
第一次覺得他的創造力用錯了地方


創造力(一)

他坐在馬桶上
覺得自己真是有創造力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自動人

你靠近那扇門
它就會自動打開
不管它自己想不想開
 
你靠近那個人
他就會自動歡迎光臨
不管他自己想不想歡迎你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良心(一)

人們可以發表的最堂皇的言論 莫過於:「我將本著我的良心行事。」

有史以來,人類始終在維護正義、仁愛、及真理的原則,藉以反對迫使他們放棄其理解與信仰而加諸於於彼等的壓力。從前的先知便是本著他們的良心行事,如果他們的國家腐敗與不講正義,他們便要公然抨擊他們的國家,預言國家的沒落。蘇格拉底寧可一死,也不願使真理屈服而從事違背良心的工作。如果沒有良心存在,人類在其坎坷的歷史過程中,早已陷入敗落的泥沼。

除了這一類的人以外,還有另一些也聲稱以良心為出發點的人:過去宗教法庭上的人,他們把一些有良心的人綑在火刑柱上燒死,宣稱這是基於他們的良心的行為。當戰爭販子為了他們的權利私慾而置他人的生命於不顧時,也宣稱他們是代表他們的良心行事。事實上,認為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殘暴或冷酷行為,很少不被解釋為受良心的驅使。

就各種不同經驗的解釋,良心一詞的確令人混淆。

──摘自《自我的追尋》,佛洛姆。志文出版社。